但是否如周先生所说,到明朝万历年间,由罗马传教士利玛窦传入西方天文学,浑天说才逐渐被代替则有待商榷。
而且,给予弱势群体以特别的照顾,不仅是现代政治赋予国家职能的应尽义务,也是古代思想家对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提出的道义要求。就荀子而言,一旦建立起礼的秩序,就可以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分层和职业分工: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
不仅如此,保障民众的基本生存,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历代儒家先贤崇尚的终极理想。[1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页。反之,如果有功不得赏,有罪不得罚,抑或将荣誉、好处加以平等分配,无疑会传达出人人可以不劳而获,甚至各行其是的信号,那么所谓正理平治的社会非但不能建立,而且必然造成不祥莫大焉[61]的混乱局面。[25]民众顺应天时耕作,有条不紊地生产,是财富的源头。先秦儒家认为,由于每个人在天赋中潜含的道德尊严,所以在人的生存需求面前,每个社会成员应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因此,相对于‘得其应得,‘得其需得的观念从根本上扩展了正义的内涵:正义不再仅仅以肯定个体权利为中心,而是展现为对人的存在价值的确认。
显然,《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③]彰显的不是西方思想家对正义理解的得其应得或每个人既不吃亏也不占便宜的公平分配,而是以仁(善)为社会的最高价值,以爱及所有人为最终目标,体现着仁民爱物、互助互爱、各尽所能的价值美德。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气之运化不息,离地越远则气越清、越刚健。
基于此,王夫之才说不如师成宪之为得也。不管是张载,还是朱熹,都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行星运行必有所凭借,凭于实则速度快,凭于虚则迟慢。王夫之在一条注文中说:远镜质测之法:月最居下,金、水次之,日次之,火次之,木次之,土最居上。
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在天的方面,如前所引朱子的话语表明,朱子赓续着张载的思考。
二者在本质上无区别,而是因为显现且被我们观测的差异才有所区分。……若夫天之不可以理求,而在天者即为理。【11】[16]其言:愚谓在天而运者,惟七曜而已。王夫之在对这两重天的诠释中也重视地的作用,这无疑受到了朱熹的影响。
而就如同树之枝叶所以为枝叶一样,理虽然不可见,但落实在为我们可看见的象之中。具体到天之象而言,我们无法直接体认天之象背后的理。换句话说,理学框架下的浑天说被用来解释我们对于天象的经验是非常有问题的,理论自身存在抵牾之处。[7]1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作为有体性而无形的天,其并不能通过与地的距离进行测定。[15]63《思问录》有言:五行无相克之理,言克者,术家之浮肤见也。
如果师法之,犹如无所附丽一任心之良知发动的学说,只纯是人之知见发动,并不能有所明施。五行相克说是元气论解释宇宙生成理论中重要的一环。
另一方面相较于天,地构成了我们的直接且唯一的面向。[15]403象属于天的层面,数则彰显于物的层面。因此,从船山的视域来说,朱子言在气化之外天无复有涯矣,否认有在气化之外的天,是有问题的。【3】 关于张载思想对王夫之浑天说的影响,邓联合先生已经注意到。同时,朱子进一步就这种生成的过程与动力作了说明,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太虚无体,则无以验其迁动于外也。
理不对于我们开显,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对之有着直接的体认。按照这种理论,五行只是阴阳二气的进一步分疏,那么我们对于天的追问就只能是追问第一来源,躐等而师天。
[15]425天首先是与地相絪缊化成之天。恒星所以为昼夜者,直以地气乘机左旋于中,故使恒星、河汉因北为南。
燎原之火,弥日而不逾乎一舍。运化得以可能,地之生成也便随之可能。
但是,土也是由阴阳二气推荡而成,所以即使实质为土,但阴阳二气也升降其间,相从而不已[7]5,有着所谓的地气。例如对于七曜之天,我们必须采取实证观测的方式来进行认识,并不能强其他层面的天的意涵来理解此重天,不能忽略了天的各个层面的特殊性。约言之,古天文学意义上的浑天说内容主要为: 天与地皆是圆或近圆的球状模型。与朱子这些说法不同,王夫之则主要赞同张载的看法,揭示出了土作为地之实质的意义,主要强调了气之升降与地的关系。
这个层面的天地是宇宙大化生生不息的表现,我们的知根源上即从此天而来。张载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彼无所丽而言良知者,吾见其咫尺之内散而昏也。充塞天地之间,人心其尤著者也。
例如,王夫之在评析张载太虚无体,则无以验其迁动于外也句时,言到:太虚,至清之郛廓,固无体而不动。[7]4朱熹云:天包乎地,天之气又行乎地之中,故横渠云:‘地对天不过【4】[8]6-12等。
东出非东出,西没非西没,人之测之有高下出没之异耳。[15]439远镜质测之法指的是当时借鉴望远镜等所作的天文学观察实践。【4】 朱熹类似的说法还有:天地之形,如人以两碗相合,贮水于内倒景之上,非无天也,苍苍者远而无至极,恶庸知之哉。
[15]62万物资始于太虚之天却由地而成,一方面我们对于宇宙本根的追问不仅有天且还有地。而气化作为我们感的可能性的前提,转而说明了天有着被我们可感的可能,并不超越于我们的感官。
【5】 其中陈赟教授的观点值得注意。太虚者,气之体很可能将太虚与气隔绝开来,视为独立的存在。
君子思不出其位,至于神化而止矣。这种思路,也是前面所言王夫之为何通过日常经验批评张载、朱熹的内在原因,对于日常经验世界的感知是我们探求天道运化的基础方式。